最近聽到一個英語教材的廣告:女主角在電話那頭聽到一長串快速的英語後,回答 “No problen.” /’noʊ ‘prɑblən/。講完電話,同事讚歎地問:「你的英語怎麼變得這麼好?」
固然,問的人是針對她的聽力。但我不免想:「促銷英語教材的廣告,怎麼不先糾正一下女主角的發音呢?」

「鼻音」也算是台灣英語教學的另一個死角。一般教科書大都沒有詳細講解,一般華語學習者大概也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的存在,或不知道癥結在哪裡,更遑論去修正。可是不修正,往往會讓聽的人相當困擾。
對於大多數的台灣學習者來說,出現在詞首的 /m/ 和 /n/(如:mice, nice)並沒有問題,發音跟華語的ㄇ和ㄋ幾乎是一樣的。唯一的小小差別是,唸華語ㄋ這個音時,舌尖會碰到上排牙齒的後面;唸英語 /n/ 這個音時,舌尖通常只會點到齒齦,不會碰到牙齒,可是這些微的差別並不影響,有的英語母語人士也會用齒音來唸/n/。
然而,出現在詞尾或音節尾的 /-m/ 和 /-n/,再加上第 3 個鼻音/-ŋ/,問題就大了。
什麼是鼻音
我們先來談談鼻音 (nasals) 是什麽。
鼻音 (也叫「鼻腔音」) 有前面提到的 3 種:/m/, /n/, 和 /ŋ/。鼻音跟口腔音 (oral sounds) 不同的地方是:唸鼻音時,上齶最後面的部分,也就是軟齶 (soft palate,也叫 velum),會降下來,讓從肺上來的氣流通過鼻腔呼出來。同時,口腔裡會有兩個發音器官接觸,阻斷氣流而不從嘴裡出來。
接觸的是哪兩個器官,決定所發出來的鼻音到底是 /m/, /n/, 還是 /ŋ/。
雙唇鼻音 /m/
雙唇閉著就會產生 /m/,這叫做「雙唇鼻音」(bilabial nasal),類似華語的ㄇ。不過跟華語不同的是,在英語裡 /m/ 也可以做音節的尾音。
舌尖鼻音 /n/
舌尖放在上排牙齒後的齒齦上就會產生 /n/ 這個音,這叫做「舌尖鼻音」(alveolar nasal),類似華語的ㄋ (於詞首) 和ㄣ (於詞尾)。
舌後鼻音 /ŋ/
舌後 (也叫「舌根」) 碰觸軟齶就會產生 /ŋ/ 的音,這叫做「舌後鼻音」或「舌根鼻音」(velar nasal),類似華語的ㄥ (華語和英語一樣,/ŋ/ 和ㄥ不可以出現於詞首;不過,爲了標方言字,原先的注音符號有「ㄫ」這個符號,用來標詞首的 /ŋ/ 音)。想要更具體地瞭解這 3 種鼻音的發音位置,請看下面的圖示:
/m/ | /n/ | /ŋ/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上唇與下唇 | 舌尖與齒齦 | 舌後與軟齶 |
不要以為這只是枯燥乏味的語音學理論就懶得讀下去!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,一般台灣學生不太會區別這些音,也不清楚其確切發音位置。少了這份認知,就很難每次都把正確的音唸出來。所以現在花點時間來體驗這 3 個發音位置的差異 ,把它們正確地唸出來:
- 上唇與下唇
- 舌尖與齒齦
- 舌後與軟齶
鼻音在詞裡的位置
其實,這 3 個鼻音英語、華語和閩南語裡都有,但能出現在詞裡的位置卻有不同的限制。閩南語最自由、華語限制最多、英語介於之間。(註:/m–/ 代表此音可以在詞首或音節首出現;/–m/ 代表可以做音節尾音。)
/m-/ | /-m/ | /n-/ | /-n/ | /ŋ-/ | /-ŋ/ | |
英語 | mat | ram | nap | pan | X | pang |
華語 | 麥 | X | 那 | 盼 | X | 胖 |
閩南語 | 麵 | 心 | 籃 | 新 | 夾 | 紅 |

實際狀況比以上所列要更複雜些,因為在台式華語裡,ㄣ和ㄥ、ㄧㄣ和ㄧㄥ已經開始合併成同音字。幸好ㄢ和ㄤ還分得清楚,這兩個詞尾鼻音的發音相當穩定,所以我們會用ㄢ和ㄤ這兩個音做英語正音的參考。
台式華語ㄣ與ㄥ不分,影響了英語發音
爲什麽要談台式華語的發音呢?因為這些台式華語發音無形中影響了台灣人的英語發音 — — 台式華語的「ㄣ」「ㄥ」不分、「ㄧㄣ」「ㄧㄥ」不分也被帶到了英語發音裡,比方說:
done | /dʌn/ | dung | /dʌŋ/ |
ton | /tʌn/ | tongue | /tʌŋ/ |
run | /rʌn/ | run | /rʌŋ/ |
sun | /sʌn/ | sung | /sʌŋ/ |
stun | /stʌn/ | stung | /stʌŋ/ |
dawn | /dɔn/ | dong | /dɔŋ/ |
gone | /gɔn/ | gong | /gɔŋ/ |
lawn | /lɔn/ | long | /lɔŋ/ |
pawn | /pɔn/ | pong | /pɔŋ/ |
prawn | /prɔn/ | prong | /prɔŋ/ |

用雙母音判斷是 /n/ 或 /ŋ/
有一個大原則可以幫我們分辨尾音是 /n/ 還是 /ŋ/。在英語裡,所有的雙母音(/aɪ/、/eɪ/、/aʊ/、/oʊ/、/ɔɪ/、/ju/)後只能接雙唇鼻音 /m/ 或舌尖鼻音 /n/,不能接舌後鼻音/ŋ/。
此外,該唸 /n/ 的詞尾,千萬不要用舌後鼻音/ŋ/ 來唸!可以用「恩典」的「恩」或「安全」的「安」中的鼻音尾音來比對是否正確。也可以用 Merriam-Webster 線上有聲字典的音檔仔細聽、用心模仿。
試讀以下的單字,特別留意舌尖鼻音音節尾 /n/,不要用台式英語的錯誤唸法,唸成舌後鼻音 /ŋ/:/oʊŋ/、/foʊŋ/、/toʊŋ/、/daʊŋ/、/ə’raʊŋ/、/’kaʊŋti/!
own | /oʊn/ |
phone | /foʊn/ |
tone | /toʊn/ |
down | /daʊn/ |
around | /ə’raʊnd/ |
county | /’kaʊnti/ |

用拼字判斷是 /n/ 或 /ŋ/
只看到 “n”,就唸 /n/,如:
when /wɛn/
win /wɪn/
winter /‘wɪntɚ/
want /wɑnt/
concert /’kɑnsɚt/
看到 “ng” 時,不是唸 /ŋ/ 就是唸 /ŋg/,如:
ring /rɪŋ/
long /lɔŋ/
singer /‘sɪŋɚ/
hanger /‘hæŋɚ/
finger /‘fɪŋgɚ/
hunger /‘hʌŋgɚ/
stronger /’strɔŋgɚ/
看到 “nk” 時,就要唸 /ŋk/,如:
bank/bæŋk/
sink/sɪŋk/
chunk /tʃʌŋk/

為什麼ㄢ和ㄤ沒有漸漸合併?
那麼,為什麼ㄢ和ㄤ的發音沒有像ㄣ和ㄥ、ㄧㄣ和ㄧㄥ一樣,漸漸合併成同音字呢?我們用漢語拼音來把這些音拼出來,比較一下:
ㄣ en | ㄧㄣ in | ㄢ an |
ㄥ eng | ㄧㄥ ing | ㄤ ang |
ㄢ和ㄤ兩個音雖然各自只用一個符號來標,可是實際上由兩個音組成。
ㄢ等於母音ㄚ+鼻音ㄣ(ㄚ+ㄣ = ㄢ)
ㄤ等於母音ㄚ+鼻音ㄥ(ㄚ+ㄥ = ㄤ)
你會發現:ㄢ (an) 與ㄤ (ang) 用的是同一類型的母音,都是用ㄚ或 “a” 類的低母音。但事實上,ㄢ與ㄤ裡的ㄚ的實際發音差滿多的。為什麽呢?
因為它們受到了後面所接子音的發音位置影響。
在ㄢ (an) 裡的 /n/ 是舌尖音,發音位置在口腔的前面,所以用的是「戴帽子」的前母音 /a/,較接近英語的前母音 /æ/。/a/的唸法是:先唸出「安全」的「安」,再把ㄢ an 後面ㄣ /n/ 的音去掉,就是標準的 /a/。
相較之下,ㄤ (ang) 裡的 /-ŋ/ 是舌後音,發音位置在口腔的後面,搭配著後母音 /ɑ/。/ɑ/的唸法是:「骯髒」的「骯」,去掉ㄤ後面ㄥ /ŋ/ 鼻音,即是標準的 /ɑ/。
簡而言之:
ㄚ+ㄣ = ㄢ (ㄚ像 /a/)
ㄚ+ㄥ = ㄤ (ㄚ像 /ɑ/)
反過來說,ㄣ和ㄥ、ㄧㄣ和ㄧㄥ裡的母音都差不多,沒什麼太大的差別,沒什麼受到詞尾鼻音影響,因此久而久之便開始合併。而ㄢ (an) 和ㄤ (ang) 因為母音差異大,所以字尾的鼻音就不像ㄣ/ㄥ和ㄧㄣ/ㄧㄥ那麼容易合併成同音字。
總而言之,要特別留意英語的 3 個鼻腔子音(/m/、/n/ 與 /ŋ/)的正確發音位置,尤其是當它們出現在音節尾音的時後。如果對於這 3 個音不太有把握的話,建議從現在就開始注意與練習。
還有幾個滿重要的英語鼻音相關問題還沒談,喘口氣,我們下篇繼續!
— —
附錄
- 欲以語音學的角度更深入地講解本篇內容,請看此英語網頁
- 想了解英語鼻音 /-m/、/-n/ 和 /-ŋ/ 詞尾的字如何跟下一個字連音,請看:連音鼻音篇:如何避免 “N”G英文?
— —
This article originally appeared in CET’s Hello! ET bimonthly 師德會訊 Hello! ET, no. 77, May/June 2013, p. 12-14.
— —
下一篇:什麼叫「加插子音」?